当儿童看到榜样被奖赏的行为时。就增加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;反之,当儿童看到榜样被惩罚的行为时,就会抑制产生这种行为的倾向。
观察进而模仿,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,是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人的“社会学习理论”的核心内容。
班杜拉的一个著名实验是这样进行的,把幼儿园的儿童分成三个小组,然后观看特别拍摄的电视片。片子的开始是这样的:
一个榜样走近一个成人大小名字叫宝宝的塑料娃娃,命令娃娃把路打扫干净。榜样在瞪眼看了一会儿这个不顺从、胆敢反抗的宝宝后,做出了四种新奇的攻击行为,并且在攻击时,有明确的语言表达。
首先,榜样把宝宝放倒在地,坐在宝宝的身上,一面用拳头击打宝宝的鼻子,一面说: “啊,打鼻子,轰,轰。”
其次,榜样把宝宝拉起来,用木槌连续捶宝宝的头,同时还一边说: “妙极了……呆着吧。”
然后,榜样在房间里把宝宝踢来踢去,一边说着:“快逃吧。”
最后,榜样用橡胶球丸射击宝宝,每次射击时,都发出“砰”的一声。
这一连串的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重复演示了两遍。
三组儿童在观看了上述片子之后,接下来观看的内容就不相同了。
A组儿童在观看完后,接着看到了榜样在攻击宝宝后受到了慷慨的奖赏。在片子中,另一个带着一些糖果和甜饮料的成年人出现。成年人称赞榜样是一个“坚强的战士”,并且说榜样的攻击行为显然值得大大奖赏一番。他不仅给榜样倒了一杯香果汁,而且还很乐意地给了他一些包括巧克力棒、爆玉米花和花色齐全的糖果在内的增强活力的滋补品。当榜样急急忙忙地吃着喝着这些可口的东西时,成人也象征性地重演示范的攻击行为。
B组儿童看的是另外的结局,即榜样因为自己的攻击行为受到惩罚。这时屏幕上出现另一个成年人,威胁地挥动手臂并怒气冲冲地对榜样骂着:“哼,你这个大恶棍。放开手,不许作弄那个宝宝。我饶不了你。”榜样后退时绊倒在地。那个成年人骑在榜样身上,并用卷起来的杂志揍榜样的屁股,同时数落榜样的罪行。当榜样哆嗦着逃跑时,成年人还警告他:“如果我看到你这个大恶棍再这样于,我就饱打你一顿屁股。你可不要再那样干了。”
C组儿童看完开始的内容之后,没有再看另外的内容。
接着,实验者把所有的儿童分别带到单向观察室,其中有名字叫宝宝的塑料娃娃和球丸、木槌等物品,每人10分钟。结果发现,看了榜样受到惩罚的小组——B组的儿童,模仿攻击行为的反应,大大少于其他两个小组。
当儿童看到他人——榜样——被奖赏的行为时,就增加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,这称之为“间接强化”;反之,当儿童看到他人——榜样——被惩罚的行为时,就会抑制产生这种行为的倾向。
但是,班杜拉的进一步实验表明,在适当的条件下,尤其是当儿童要求模仿出相应的行为时——模仿出就给予奖励,所有儿童都显示出很高的水平。这就说明,不管看到的行为是否受到惩罚,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,儿童都有可能重复看到的行为。
这向我们提出了严重的警告,我们的电视、电影、家人的行为等,给孩子们树立了多少榜样?要想使孩子有好的行为,外界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?